【时评】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中国人西班牙人看法大不相同
华新报-欧浪时评8月4日(马德里 柳传毅) 中国人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是一个工作勤奋、能吃苦又注重储蓄的群体,不过,西方人有此看法,可能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在海外谋生的中国人,这样的移民群体,包括其他国家的移民,大都有这样的勤劳品质,比本地人更勤奋地甚至更甘于辛苦地工作。原因之一是,外来人口比本土人更有危机感和更多不安全感,他们许多人不如说是被迫那样勤劳地工作。几乎所有西班牙人都说我们是非常勤奋工作的群体,这是一种褒义,但有时,一些西班牙人这样说多少带一些贬义,因为他们并不赞成起早摸黑无假日地工作,即使带来了收益,但是否值得则不予苟同。因此,一些西班牙人在谈论和赞美完我们勤奋后,后面的话是,中国人其实不懂生活和消费,不懂享受、不懂什么叫更好的生活。
流行在西班牙坊间的一句话是“为活着而工作,而不是活着为了工作。”
包括首相和劳工部长都提到这句话,他们是在进行劳动改革、提高工人的福利和待遇时这样引用的,意思是说,工作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家庭幸福,这个家庭幸福的含义之一包括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有更多时间和孩子、亲人在一起。
所以,如果我们起早摸黑地工作,那么只能被迫牺牲那些被视为珍贵的家庭幸福时光,比如和孩子在一起要少、外出的机会要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教育和疼爱他们的机会要少,让亲人感受的温暖要少。
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因为孩子并不认为父母多有钱就是幸福,他们也许更情愿父母多疼爱自己和给予更多的家庭快乐。这可能是许多西班牙人的看法,这是他们认为的“更好的生活”。
也就是说,虽然西班牙人满口赞誉我们非常勤劳,而勤劳又不失为美德,但如果我们反问说,“那你怎么不也勤劳一些?”,估计他们多数说不,他们不愿意勤劳的工作生活,无他,这不是他们认为的“更好的生活”,也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那么,我们中国人又如何定义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一些西班牙人发现,在这个生活话题上中西方有很大不同,中国人更多的是牺牲自我,一心为下一代的幸福着想,而西方人则是追求目下的享受。
常年居住在中国的西班牙企业家迪亚斯近日在接受由西班牙创业者乌塞拉主持的播客节目采访时,分享了他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及经济行为习惯的个人观察。他指出,在中国生活多年后,他发现这个社会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一件事上:系统性地储蓄,并将资本积累作为人生的核心任务。
迪亚斯说,中国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储蓄、投资并持续扩大自己的财产。“中国人的目标就是储蓄,为了储蓄而工作,为了让这些钱继续产生收益,继续储蓄、继续资本化。”
他将这种生活哲学比作19世纪欧洲时的典型资产阶级——一个以勤奋劳动和通过提高生产力来赚取财富为核心的群体。
迪亚斯在中国经营顾问事务所,自2006年起定居中国。他认为,很少中国人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工作,这与其他地区常见的理念截然不同。“在中国不存在那种说‘我工作是为了以后能活得更好’的人。”他强调了这些中西思维的差异。
当被问到中国人如何定义“更好的生活”时,迪亚斯举例说,如果问一个普通中国人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对方很可能会说,希望未来能有充足的钱或投资,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当下的消费和享受欲望。“比如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我希望能给孩子上个好大学’、‘我想投资几套在美国东海岸的房产,听说那边房价涨得快,是个不错的投资机会’。”
这位西班牙企业家特别指出,在中国文化中,个人满足感并不来自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或享受休闲,而更多体现在对子女未来的保障和投资上。他认为,中国人的储蓄和投资导向已经深刻影响了消费模式和社会行为。“那你觉得什么叫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是给他们很多亲吻、拥抱、多待在家里?不是。中国人永远不会给你这样的回答。‘我跟孩子在一起的幸福,就是能给他们提供一所好大学。’”这是中西方在家庭幸福文化上的差异。
(欧浪新闻信息来自西班牙政府官方、埃菲社及世界报、国家报等当地主流媒体)
页:
[1]